主页 > 文化动态 > 文化动态

“经师”、“人师”张尔岐 —为纪念张尔

发表日期:2014-03-29       共浏览 次       来源:fun88官网登录

四、张尔岐反清吗?
  答案是张尔岐想反清而没有反清,有反清的思想而没有反清的行动。

  在fun88官网登录关于张尔岐的传说中,流行最广的一则是张尔岐反清。说他剪了许多纸人纸马,放在箱子里,施以法术来操练,待到操练成功时,即起兵反清。不料由于家中的小孩好奇,乘他不在,放出了这些人马,泄漏了天机,使他的计划毁于一旦。这当然是神话传说,当不得真,但是它反映了张尔岐是想反清的。

  我们知道,神话故事是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,是社会现实的曲折反射。那么,这则故事中有没有现实的影子呢?从张尔岐的言行中能否找到些根据呢?以笔者的观点来看,传说张尔岐反清并非是无影无踪的事,他的确是想反清的。关于这一点,尽管清朝大兴文字狱,文网如织,知识分子们怕招来横祸,都三缄其口,张尔岐也不敢明言反清,但是他的反清思想还是有所流露的,如果我们仔细寻绎,从他的某些文章中,还是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。例如在《<日记>又序》中他说:“已卯有天日之恸。乡人鲜解礼者,学礼。从俗奉佛,学佛书。其时意有所属,学兵家言。”这段文字,前边是说已卯(崇祯十二年)他父亲遇害之后他的学习情况,最后一句说到了学兵书。学兵书的背景是什么?是他父亲被清兵杀害,他万分悲痛。为什么学兵书?“意有所属”,就是把心思、意念都集中到了一点上。集中到了哪一点上?由前面的“天日之恸”,我们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破解出为—————报父仇。要知道古人十分强调“杀父之仇不共戴天”,儿子不报父仇为人所不齿,何况张尔岐又是大孝之人。要报父仇,就要动真格的,就要与清王朝刀兵相见,那就要非学兵书战策不可了。

  然而事有可为与不可为,起初张尔岐虽有举兵反清的念头,但清朝的政权很快巩固下来,武装反清已无取胜的可能,他也只好止于思想酝酿而无实际行动了。不过,他始终采取了与清王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。当清初延揽人才,他的学生艾元徵劝他出仕时,他婉言谢绝;当按惯例他应被贡入太学做监生,然后可以做官时,他也以种种理由坚辞不去,终生隐居田园。

  张尔岐之所以反清,一般的说法是他与清王朝统治者有“家仇国恨”,即他父亲与三弟都死于清兵之手,这是家仇。所谓国恨,虽然在清朝入关之前,李自成的fun88官网登录起义军已经攻陷了北京,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自缢,但实际上彻底埋葬明朝的还是清朝,张尔岐把亡国之恨还是记在了清王朝统治者的头上了。

  家仇国恨是张尔岐反清的直接原因,但是张尔岐反清还有更深层的原因,那就是:

  第一,他的忠君思想和遗民情结。旧时代的儒者,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,张尔岐也不例外,他总以为自己是大明朝的臣民,必须忠于明朝。当然在他的观念中,忠君和爱国是一码事的,忠于明王朝就是爱国,这是做人的社会道德底线。虽然他面对明末那烂污的社会局面,也已知道这个统治政权的大势已去,不可逆转,但他所希望的是能够出现明君贤相、治世能臣,弘扬圣人之道,使明朝中兴,再现尧天舜日,而不是有人来推翻它。因此,这个统治政权一旦覆亡,他却心有不甘,表现出了眷恋、惆怅、伤逝的遗民情结,而且把这一些都酝酿作反清的情绪。

  第二、他的正统观念和“华夷之见”。他遵从朱熹的“正统”之说,以为只有那些取待了全国政权的统治者,他们的子孙世代相传,那才是正统。像李自成所建的大顺就称不上是正统,因为它是“仗义自王而未及成者”(《蒿庵集》卷三《读朱子<通监鉴纲目>》)。至于爱新觉罗氏所建立的清朝,在他眼里也算不上是正统,因为那是夷人建立的政权。这当然是他与许多汉人的“华夷之见”。“华夷之见”,是大汉族主义的衍生物,持这种错误观点的人,以为“夷”(指少数民族)人是卑贱的种族,没有资格掌管国家政权。这种人在古代汉族知识分子中是很多的,张尔岐自然也难冲破这种思想藩篱,他正是以“华夷之见”来演绎着他的正统观念,而蔑视和反对清王朝的。

  第三,清朝初入关时的一些政治作为使他难以容忍。清王朝定鼎后,为了扫荡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巩固自己的政权,于是对除满族以外的各民族、尤其是汉族,施行了肆意屠杀、疯狂掠夺和残酷镇压的政策。如历史上有名的“扬州十日”、“嘉定三屠”,都是血腥的大屠杀;如“圈地运动”,则是满州贵族对于农民土地的大掠夺;如文字狱,是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严酷思想统治。所有这些当然都使汉族人民极其反感,作为知识分子的张尔岐的反感情绪是更加强烈的。再者,虽然满族当时是新兴的民族,朝气蓬勃,但就其固有的文化和文明程度,以及其原有根据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来说,是远远不如汉族先进。因此,汉人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,从心理上、感情上、习惯上,都很难接受清王朝的统治。这也是使张尔岐产生反清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  张尔岐有反清思想,誓不与清王朝统治者合作,这在当时是被认为坚贞的民族气节,受到人们的赞颂的。

  五、张尔岐为什么名声不大?

  说张尔岐名声不大是相对的,是说他的知名度与他的成就还不甚相称。其实,他已经入了清代的国史———《清史稿》(“二十六史”之一);在现代的一些大型辞书如《辞源》、《辞海》、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中,都收录有关于他的条目:可以说已经是名垂青史,流传古今了。不过,张尔岐在学界特别是研究古代文化者中颇为人知,而在一般人中就或者不闻不知,或者知之甚少了。这是为什么呢?恐怕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:

  第一点:张尔岐不好扬名。前面说过,张尔岐淡泊名利,不慕虚荣,这在古人中是公认而且有些评说的,如他同时代的人、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说他:“以其人不求闻达,故无当世之名”。(《答汪苕文书》)就是说,他自己不求有名望,世人也就很少知道他了。

  比他稍微晚一些、进士出身的济阳知县胡德琳说他:“窃为先生不求人知,人亦不能知先生。”(乾隆《蒿庵集序》)这更明确地指出,张尔岐之所以不出名,是他自己不愿意出名。

  乾隆时期的周震甲说:“顾北士不近名,而知者亦鲜。”(《书张蒿庵先生<自叙墓志>后》)因为北方人不好扬名,所以张尔岐不被人知。

  总之,古人都说张尔岐不愿显声扬名,因而在其生前也就名声不大了。

  (待 续)

  作者fun88官网登录